首页 > 新闻中心 > 行业动态

平博·pinnacle「中国」官方网站|陈赓为何要救挪巨款高官死囚?

发布时间:2025-10-17 11:30:08    次浏览

1952年6月中旬,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代司令员的陈赓调离战火连天的朝鲜前线,日夜兼程回到北京。6月23日,毛泽东、周恩来、朱德、彭德怀在中南海召见陈赓,当面委以重任,决定让陈赓筹建一所特殊的大学——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(后来简称为“哈军工”),并由陈赓出任该院的院长兼政委。陈赓不负众望,仅用了几年的时间,一座亚洲第一、世界罕见的现代化的国防科技学府就在松花江畔拔地而起。哈军工的筹办阶段,让陈赓大伤脑筋的工作就是外聘专家教授,他深知没有名师就不可能办起一所名校。然而,建国初期专业人才寥若晨星,懂得军事科技的专家更是奇缺。陈赓多次进中南海面见周恩来总理,请求批准调进知名的专家教授;他又多次找军委几位老帅帮助,并亲自约见教育部领导,一个人一个人地去落实;他派出多名得力助手到全国各地的著名高校,谦恭有礼,登门请人。即使是历史上有问题的人,只要向组织说清楚,“不拘一格降人才”的陈赓就给出路,大胆使用。他还力主“刀下留人”,挽救了一名死囚专家。事情是这样的: 1952年上半年,声势浩大的“三反”(反贪污、反浪费、反官僚主义)运动席卷全国,当时,有经济问题的人被称为“老虎”,各个单位都有抓“虎”的指标,不断捕获大大小小的“老虎”。此时,国家民航局逮出一头“大老虎”,此人名叫沈毅。沈毅原籍江苏宜兴,出身于地主家庭,早年留学法国,学习兵工专业的弹道学,抗战时回国,曾当过国民党第三战区的少将专员,在重庆时认识了周恩来。他不满国民党的政治腐败,却十分敬佩共产党 ,经周恩来介绍,沈毅后来投奔延安,成为陕甘宁边区为数不多的留过洋的专家人物。在艰苦的战争年代,沈毅的表现不错,他以自己的学识,在“自己动手,丰衣足食”的大生产运动中作出过贡献。比如,他用废弃的炸药制作高档染料,使八路军的军服厂解决了染布的难题,他指导战士实现酱油和食用醋的工业化生产,在边区颇受好评。建国以后,沈毅受到党的重用,以副军级的高干身份出任国家民航局副局长兼财务处长。然而,大权在握的他飘飘然起来,在大宴小酌和满耳颂歌中忘乎所以,他的思想开始堕落了。沈毅掌控着国家用于新中国民航建设事业的宝贵资金,可他吃了豹子胆,竟敢挪用高达几个亿人民币(旧币,一亿相当后来新币的一万元)的巨额公款,购买进口手表等奢侈品送人或自己挥霍。“三反”运动一来,沈毅难逃法网,实属杀无赦的大罪犯,经过最高人民法院批准,被判处死刑,在监牢里等待处决。1952年9月的一天晚上,陈赓请几位专家吃了顿便饭。席间听到被判死刑的沈毅曾留学法国,对兵工专业的弹道学颇有研究,就决定想尽办法把此人弄到哈军工。他很快给时任全国‘三反’运动的总指挥的薄一波挂了个电话,说我们办军工需要沈毅这个人,能不能刀下留人呀。电话那头的薄一波思忖了一会儿,回答道:“老陈呀,你真是爱惜人哦,这个判了死刑的‘大老虎’你也敢要?那好吧,你敢要,我就敢给。不过,你要保证把他改造好哦。”陈赓说,“你放心吧,我们一定让他好好改造,将功折罪。”薄一波说:“这样吧,咱们俩分头给董老打电话,光我一个人怕保不下来,咱们俩共同给董老打保票吧。”陈赓马上给最高人民法院挂电话,找到董必武院长求情。董必武接到陈赓电话后吃惊不小,他是办学多年的晚清秀才,学富五车的中共元老,一生见过多少世面,可从来没有听说惜才爱才有如陈赓者,竟然连罪犯中的专家也不放过。董必武想象得出,电话那头的陈赓此刻的心情,他深深被陈赓感动了,干咳了两声,沉吟道:“陈赓同志,您的意见我是可以考虑的,但是,这个犯人的罪行比较严重,要改判的话,我要和一些民主党派人士通个气,还有和高院其他领导同志通个气,以免产生不良的影响,如何?”陈赓在电话中不住地道谢。过了几天,最高人民法院来电话说,已将沈毅改判死缓。监外执行,明日就可以把他送给陈赓领导下的哈军工筹委会。就这样,沈毅捡了一条命,去了哈军工后工作很卖力气,成绩卓著。1959年10月,在建国十周年的大庆之时,鉴于沈毅数年来的表现还不错,学院通过法律程序,由军事法院宣布赦免沈毅。1961年3月16日,陈赓大将在上海逝世,哈军工大院里一片哭声,人们发现,沈毅的两眼哭得通红,他感念陈赓当年的救命之恩,难过得一整天都吃不下饭。(刘继兴)